百余项精品赛事已成为“双奥之城”全新的亮丽名片,“国际赛事名城”的建设正在成为服务国家战略、推动城市升级以及改善民生的强大引擎。在2025年服贸会上,以“赛事名城 链动全球”为主题的体育服务专题不仅展示了体育品牌魅力,更诠释了体育赛事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,北京正以铿锵步伐迈向“国际赛事名城”,并在持续探索通过体育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。

打造“双奥100”的核心引擎
未来数年,中国网球公开赛、世界乒乓球职业大联盟(WTT)中国大满贯赛、北京马拉松、2026年短池游泳世锦赛、2027年田径世锦赛、2029年游泳世锦赛等一系列重磅赛事将在北京轮番上演。作为唯一的“双奥之城”,北京得天独厚的国际影响力、顶级场馆设施、专业团队及丰富运营经验,为其打造“国际赛事名城”提供了强大支撑。
北京市体育局局长于庆丰表示,“双奥遗产”赋予了北京巨大的竞争力,而北京市国际滑联将北京称为“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”,也为持续引进国际顶级赛事奠定了基础。在此优势之下,北京全面启动打造“国际赛事名城”的战略,而“双奥100”也成为这一战略的重要核心引擎。
据北京市体育局一级巡视员范亚兵介绍,北京推出了“开年季、潮动季、燃情季、冰雪季”四季主题以及每月特色活动,以实现“周周有赛事,月月有亮点,季季有精彩”。这种创新策划模式,不仅提升了赛事热度,更推动了城市日常活力的提升。
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院长蒋依依认为,这一规划充分呼应了北京作为“四个中心”之一“国际交往中心”的城市战略定位,是讲述中国故事、展示首都形象的重要举措。
在实施过程中,北京平衡了国际赛事的引进和本土品牌赛事的培育,并通过发展北马、中网等自主IP赛事,逐步减少对高成本引进赛事的依赖,使经济效益与品牌效应形成双赢局面,同时实现“一年更比一年好”的赛事追求。
激发赛事经济增长的动能
在“五一”期间举办的北京极限运动汇中,跑酷、冰球等极限运动项目吸引了大批观众。赛事不仅利用了冬奥遗产,还将工业遗存转化为融合餐饮、商演、展览等多种业态的消费场景,打造出令人眼前一亮的“力量美学”。
北京市正积极推进赛事活动“走入景区、街区、商圈”,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体育的独特魅力。北京市社会体育管理中心主任孔宪菲介绍,这一模式中“赛在景中办,人在景中赛”,通过万余场活动的下沉,不仅近距离连接了市民与赛事,还为城市的社会和经济活力注入了新动能。
“十一”期间,中国网球公开赛和WTT中国大满贯赛在国家网球中心和首钢园区点燃了赛事热潮。北京市赛事运营负责人王玲指出,“赛事+”模式成为促进比赛经济下游延展的关键。这种融合了“赛事+文旅”“赛事+平台”“赛事+跨界”等路径的模式,在满足观众消费需求之余,也打开了文体旅融合的新增长空间。
现代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从“观赛事”过渡到深度体验,这既涵盖赛事参与感,也包含了社交、文化和休闲的综合需求。借助赛事IP的开发,北京正逐步扩大体育消费的溢出效应,建构多层次、更具融合力的新消费场景。
书写“双奥之城”的未来篇章
展望未来,北京正在以服务经济增长为使命,充分释放赛事经济的潜力。通过提高双奥场馆的复用率和边际效益,城市不仅接纳了更多的重大赛事,也不断累积对体育产业发展模式的宝贵经验。北京市还通过培养体育社会组织、孵化行业龙头企业和扩展服务维度,让赛事经济成为提振地方经济的重要力量。
北京市体育局竞技体育处处长唐彬认为,北京作为国际赛事名城,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科学规划赛事布局、塑造本土赛事品牌、优化服务管理机制在内的全面发展模式。在强化国际合作的同时,北京将继续引入数字化手段提升整体赛事体验,深入拓展多元化体育消费。
北京市政协党组副书记、副主席张家明表示,北京拥有世界首个“双奥之城”的特殊身份,为世界体育发展探索了一条蕴含中国特色的城市道路。通过发挥奥运遗产的优势,北京不仅能满足国际化现代大都市的需求,也在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提供了“北京方案”。

展望未来,北京将聚焦于高品质、本土化赛事IP的深度开发,使三翼齐飞(群众体育、竞技体育、体育产业)的模式逐步成熟。依托赛事这个强大引擎,北京正为实现更具全球影响力的“赛事名城”而全力以赴。
```